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扎实落实市委关于“切实解决村(社区)门牌、吊牌设置、上墙制度繁杂,公开栏宣传栏张贴杂乱无序”问题的工作要求,在全区121个村(社区)开展门牌吊牌清理整治,打出摸排清理、整顿规范、建章立制、亲民化打造“组合拳”,为村(社区)阵地“瘦身”,让基层干部清爽上阵。
一、双向摸排,瞄准症状寻“病根”
一块牌子“上墙”,一项责任“下沉”,挂牌越多,意味着责任越大,让“身兼数职”的村(社区)干部不堪重负。我区瞄准基层痛点,扎实开展双向摸底调研,为集中整治埋下伏笔。一是听村社“诉苦”。由区委书记带队,召集相关部门和镇(街)负责人组建专项调研小组,对8个村(社区)阵地建设和挂牌情况进行现场“解剖麻雀”,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困难、诉求和意见建议,逐一列出问题清单。为把下情吃透,把情况摸准,制发《关于统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社区活动阵地门牌吊牌、上墙制度和宣传标语的通知》,确保做到全面摸排,不重不漏。二是请部门“申报”。区级相关部门本着“应减尽减、规范提升”的原则,按照《通知》要求,主动申报有明文规定和要求必须悬挂的门牌吊牌、必须上墙的制度和宣传标语,说明规格、大小、样式和政策文件依据,并明确未报送的单位视为无相关要求,今后将不能要求基层悬挂。经统计,17个区级部门申报悬挂门牌吊牌32个、上墙制度35个、宣传标语8条。三是帮双方“撮合”。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镇(街)、村(社区)书记代表就清理整治工作进行座谈,对虽无规定,但必要保留的项目进行逐个研判,梳理形成《村(社区)活动阵地上墙内容目录》,含挂牌部门13个,需在村(社区)阵地悬挂的门牌吊牌15个、上墙制度20个、宣传标语8条,对《目录》以外的相关门牌吊牌、制度和标语一律进行清理。
二、集中整治,对症下药开“处方”
对于“乱象”必须下决心整治,但也要结合基层实际,切忌搞一刀切。考虑各村(社区)现有阵地、资金等情况,我区提出了分类施策、逐步规范的工作思路。一是把“过期的”作废。针对门牌吊牌缺乏相应的摘牌退出机制,长期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基层干部吃不准该不该取的问题,区委组织部结合每年开展的村(社区)“两委”班子运行调研,对村(社区)进行全覆盖走访,把门牌吊牌、上墙制度、党(居)务公开内容一并查看,对其时效性进行现场研判,对公开不及时、已超期等情况现场指导整改,近年来,共取规范标识标牌、上墙制度800余个。二是让“虚胖的”瘦身。针对个别阵地一块制度牌占一整面墙、一个(套)工作流程占一整间房的现象进行科学规范,采取印制汇编手册、政策宣传单等方式,变“制度展览”为“制度台账”。倡导一室多用理念,对明显超出村(社区)服务能力的“虚牌”进行功能整合,以设置多功能室形式整体替代,整合如心理咨询室、会议室、农民夜校、市民夜校、道德讲堂等标识标牌70余个。三是给“打眼的”整形。针对部分老旧的村(社区)阵地缺乏整体设计、门牌吊牌制作年份不同、颜色与整体风格不搭、造型怪异缺乏美感等问题,实行取下一批更新一批逐步消化方式,力求做到风格相近、形制大方、清爽整洁,目前累计更新规范设置标识标牌388个。对于个别村(社区)悬挂临时性宣传标语内容欠妥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并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审核把关,统一向镇(街)村(社区)提供标准参考,坚决杜绝“雷人”标语。
三、建章立制,巩固疗效防“复发”
清理整治门牌吊牌工作不是一阵风,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区以建章立制为抓手,为持续巩固整治成果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明确标准促规范。结合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在全区推广村(社区)阵地亲民化改造工作,积极倡导办公场所最小化、便民服务最大化。通过制定《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标识标牌设置规范》,对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外观布置规范、机构标牌、制度牌匾、宣传标语、奖状奖牌等规格和样式提供统一参考。改变各部门宣传展示工作机制和成效的传统上墙模式,采取“浸润式”“场景式”营造,利用电子屏幕、工作画册等方式集中呈现。二是准入审批设防线。针对部门设点、挂牌需求大的问题,探索试行村(社区)阵地“设点”“挂牌”报备审核制度,确需村(社区)挂牌的,由主管部门统一设计标牌,报区委组织部审核同意后,由镇(街)统一组织挂牌。村(社区)确需新增标识标牌的,由村(社区)按程序报镇街审批同意,再由镇街将标识标牌设置样式报区委组织审核同意后方可挂牌。三是压实责任防反弹。将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工作不力的,不得评为优秀。区委各巡察组结合常规巡察,将门牌吊牌清理整治情况纳入巡察形式主义的工作内容,巡察反馈镇(街)的问题定期通报区委组织部。对镇(街)整改不迅速、部门配合不积极的,约谈其分管领导,并限期整改;对村(社区)党组织执行不坚决、等靠要的,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派驻专门力量蹲点整治。
四、亲民改造,整体提升促“和谐”
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节点,阵地的“温度”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态度,我区坚持以“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去形式化”思路,持续推动村(社区)阵地亲民化改造,着力打造把群众聚起来、把民心聚起来的红色堡垒。一是功能设置多元化。“牌子少了,村(社区)阵地功能服务不能少”,今年以来,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我区实施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新改扩建39个村(社区)阵地,全面提升“建设标准化、功能标准化、标识标准化”水平,积极引进各类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服务,切实提升村(社区)服务“温度”。二是工作氛围亲民化。“墙上清爽了,干群关系也更加亲近”,试点在村(社区)设置治理成果、群众生活掠影等展示空间,通过添花置绿、家具装点等方式营造生活场景,进一步提升党群服务中心的亲民性,让来访群众有“回家”的感觉,通过内外环境、服务方式的改造提升,努力让群众愿意来、喜欢来。三是为民服务常态化。“清牌减负,就是要让村(社区)干部腾出手干实事”,摘牌后,我区对村(社区)各项工作进行整合,探索“全岗通”工作机制,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代办服务,优化服务流程,压缩办事时限,提高便民服务效率。将阵地亲民化改造延伸到小区党支部,建立8个小区“党群微家”,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文化娱乐、纠纷协调等便民服务,设立“绿洲夜话”“初心园”“红色客厅”等居民议事点,解决居民提出的热点问题55件,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谢荣旭: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冯艳:区委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主任)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